活着,通透而丰盈

在众多场合中,我时常听闻有人盛赞余华先生的《活着》这部作品。仅仅“活着”二字,便如同一扇通往无尽故事的大门,它触动着人们的心弦,使人不禁结合自身经历,产生种种思绪与联想。

“活着”,或许是在描绘不同人生中的状态、心境与方式,或许是在讲述一个勇敢战胜命运、坚守生命真谛的励志故事。

对于我这位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,一路走来的理工科毕业生而言,关于“活着”的深刻感悟,更多地来自于鲁迅先生的笔触。他弃医从文,致力于唤醒国人的灵魂,促使我们为国家、个人和生命的意义进行深思。自然,这其中少不了对“活着”意义的探讨。

在鲁迅的笔下,有人“活着”如孔乙己,他们虚伪地维护着旧社会知识分子的面子,将生命的价值寄托在穿长衫、赊酒、教书的骄傲上。他们所谓的“窃”书,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高雅,却让人误以为这是读书人所能接受的尊贵之事。

有人“活着”如阿Q,他们庸庸碌碌、自欺欺人,生活在别人的嘲讽与自我欺骗中,难以分辨虚实,最终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。

然而,真正的“活着”,应当如鲁迅先生那般,严格自律,将“早”字刻在课桌上,更刻入每一个读者的心中。他有一腔愤慨,对那些对家国情怀麻木不仁、对民族命运漠不关心的留学生,他用笔尖嬉笑怒骂,这种活着的方式充满了热血与激情,最易引起青年人的共鸣。

“活着”,亦如臧克家先生所言:“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;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。”这种强烈的对比与鲜明的态度,同样让人心潮澎湃,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。

那么,我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?在社会的洪流中,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和平年代,每个人所经历的虽然不多,但对于自己而言,却是全部。我们是否也曾有过那种热血沸腾、心潮澎湃的时刻?即使有过,我们又能否清晰地知道那心中的明月究竟在何处,又意味着什么呢?

人总是容易在生命的旅途中迷失方向,这也是哲学作为一门智慧学科存在的原因。哲学的基本问题“我是谁?”、“我从哪里来?”、“我去向何处?”正是对生命迷茫的最好诠释。

在余华先生的《活着》中,许多人找到了共鸣:“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本身,而与活着可能牵涉的各种物质无关。”这是对于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,也是我们在迷茫中需要铭记的真理。

书评:活着,通透而丰盈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